你的位置:股票配资公司_实盘配资公司 > 实盘配资公司 >
2月2日,我们迎来了第29个世界湿地日。在广东这片岭南水乡,湿地总面积为190.68万公顷,自古以来就是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。珠江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网,粤西沿海绵延的红树林在哪里股票配资,构成了独特的岭南湿地景观。这些湿地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,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。
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,广东的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如何以岭南智慧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,成为广东必答的时代命题。
生态基底与危机并存
广东湿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。目前,省内已基本建立以自然保护区、湿地公园和重要湿地等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,已建成6处国际重要湿地、3处国家重要湿地、43处省级重要湿地、27处国家湿地公园和6处省级湿地公园,并开展了27处“小微湿地+”试点建设。
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市中心罕见的“绿心”,记录有鸟类180余种,包括褐翅鸦鹃等保护物种;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种群逐年增多。这些湿地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,更承载着防洪滞涝、净化水质、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。
然而,发展压力正不断侵蚀生态空间,建设带来的土地需求与生态保护形成剧烈碰撞。深圳湾湿地因填海造陆失去近半生态功能;佛山桑基鱼塘传统模式在工业化冲击下逐渐式微;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中,工程师用3D建模技术将湿地纳入城市设计;珠海淇澳岛湿地与深中通道隔海相望,这种独特的空间格局造就了广东湿地保护的复杂性,以上都折射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白热化博弈。
生态危机呈现叠加效应。湿地面积减少、生物多样性受损、生态系统功能丧失以及污染加剧等问题是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危机。这些变化如同生态系统的多米诺骨牌,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。
制度创新的岭南实践
全国首部省级《湿地保护条例》划定生态红线,建立分级管控体系,《广东省湿地保护规划(2023-2035年)》等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,加速推进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工作,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。
广东在湿地保护中走出了一条“立法先行+科技赋能+文化再生”的特色路径。深圳率先将湿地修复纳入城市更新补偿机制,珠海横琴打造“海绵城市+湿地公园”的生态新城样板。科技力量深度介入:广州南沙湿地运用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,湛江红树林碳汇项目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,东莞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,日处理量达百万吨级。
更可贵的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创新。佛山将桑基鱼塘升级为“现代农业+生态旅游”综合体;潮汕地区恢复古法塭田养殖,既保护湿地又提升经济效益。民间力量的觉醒同样令人振奋: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十年培育万名湿地志愿者,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“都市农业”让市民成为生态共建者。
湛江市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。吴东俊摄
通向未来的岭南路径
如今,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机遇,广东需要构建更具韧性的湿地保护体系。空间维度上,应编织“山地-河流-海岸”立体保护网,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;技术维度上,可探索红树林智能育苗、湿地生态大数据预警等创新技术;文化维度上,需将龙舟文化、咸水歌等非遗传承与湿地教育相结合,培育生态文化认同。
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、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。南方日报/供图
在湛江,全球首个红树林碳汇项目已完成交易,1.2万吨碳汇量带来960万元收益,这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。雷州半岛的盐沼湿地,正在试点海草床碳汇交易,预计每年可产生生态效益数千万元。
大湾区湿地保护网络逐渐成型。深港联合建立的跨境候鸟保护机制,使深圳湾鸟类种群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水平;珠中江三市共建的湿地生态廊道,串联起13个重要湿地节点。这种区域协作模式,打破了行政边界对生态系统的割裂。
岭南水乡文化正在重焕生机。佛山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结合,创造出亩产万元的新型湿地农业模式。东莞麻涌镇将废弃蕉基湿地改造成生态文旅区,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。
生态保护永远不是发展的对立面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。当无人机巡护红树林、智能传感器守护候鸟栖息地、都市青年在湿地课堂重拾农耕记忆时,岭南水乡正在书写一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启示录。
这条路或许艰难,但广东正用制度创新的勇气、科技赋能的智慧和文化传承的定力,为全国湿地保护蹚出一条兼具岭南特色与现代精神的新路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陈冰青
【本文责编】刘树强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莫群
【文字校对】杨明珠
【值班主编】郭芳 刘龙飞
【文章来源】《南方》杂志微信公众号